故宫的伟大之处在于,它既承载着厚重的文化遗产,又经得起其最新鲜的视角打量,它向我们敞开了过去,与我们一起走向未来。
每个去过北京的人,相册里大概都有一张故宫的照片吧。
它可能是你在角楼旁留下的笑,也可能是她在红墙前飘起的衣角,又可能是琉璃瓦上一只打盹的猫,抑或是穿行在这座六百岁皇城中的,与你一样看似平静却心潮澎湃的路人,举着手里的相机或手机,希望留下自己的人生照片。
展开剩余91%左右更多
在新周刊刚刚推出的故宫专题杂志中,将其定义为影响力绵延不断的“百年顶流”,因为从任何意义上说,故宫都是取之不竭的人文富矿,无论作为历史遗产、文化地标或创作灵感,都是顶级的存在。这里是贯穿中华文明史的审美课堂、灵感源泉和生活方式的实验场,现在我们得益于摄影器材和技术革新的力量,能记录下关于故宫的大量绝妙瞬间——清晨第一缕掠过太和殿屋檐的光芒、闭馆前最后一片夕阳在红墙上的印记、大雪落在屋顶的兽吻、猫儿在宫墙上自在穿行。
用当代的方式重新发现与古人感受相近的瞬间,无论重复多少次都让人着迷,从摄影名家们数十年间的系统记录,到如今每个普通人的随手创作,这座古老的建筑群始终与时代对话,给予年轻人无穷的灵感。正如故宫专题总前言所说,“以开放的姿态邀请年轻人参与文化再生产,故宫始终与每一代人共同成长,既尊重历史的厚重,亦拥抱时代的呼吸。”
故宫,永远的神仙背景板
故宫是独一无二的。
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,这座昔日皇城作为某种向心力的证明,吸引着全国各地不同身份不同诉求的游客。从父母相册里站在红墙前戴墨镜的游客照,再到你手机里角楼映着弯月的九宫格,就算刷到过再多人在太和殿前微笑着比剪刀手,下次带朋友去那里,还是会忍不住举起手机。
故宫是一个集齐了中式审美巅峰与历史人文意义的“神仙背景板”,因为它曾目睹过那么多的人物与故事,它从来不是一组单纯的建筑。大半辈子都在拍故宫的摄影师李少白认为,故宫的美,不在于宏大的殿宇,更在于其“为人而建”的人文内核。
摄影师梅生最近也回到故宫,用手机拍了一组新照片。他的镜头里,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从宫殿旁经过,孩子脚下是被时间踩过千百遍的地砖,当年文武百官也从这里路过上朝,开始他们普通而不凡的一天。
这种脚下踏过清晰可辨的历史,与古人在不同时空错身而过的感觉,正是故宫最奇妙而迷人的地方。
角楼的弯月、红墙的落雪、金水桥的倒影、近年成为故宫网红的猫咪们,无论拍照工具从胶片相机、数码相机再到越来越强的智能手机,故宫像个永远不会摆臭脸的模特,以及永远保持最佳状态的巨大影棚。
无论从哪个角度拍,它都能给你最中国最典范的元素,而在这些元素之上,承载的是历史交叠的丰富细节。摄影师王文澜说,光影在汉白玉栏杆上的流动、游客凝视一件文物时的专注神情、乌鸦掠过琉璃瓦的一刹那,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,恰恰是故宫生命力的真实体现。
来去的人们以故宫为背景,留下自己的人生定格,同时想象六百年来还有哪些人在此处经过,发生了什么。
法国摄影师阎雷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走进故宫,就被深深震撼。他此前只在资料和旁人的讲述里了解故宫,而当他来到中国、拍摄故宫,甚至进入故宫此前不对外开放的区域创作时,他坦言“我们很有运气”。
阎雷最喜欢的故宫主题摄影是一张模糊的照片:一位女性在故宫参观,乍一看只觉得颜色浓烈,而她如此解释照片的意旨:“梦就是不清楚的……所以在她的梦里面,她可能想了很多年到故宫来看这么重要的建筑、历史,那么重要的博物馆,所以她在她的梦里边。”
故宫对每个普通的游客和摄影者,其实都像一场模糊而美丽的梦,是一个若隐若现、忽而模糊忽而清晰的张力的背景。在这块背景之上,古往今来的人们,让故宫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线上影展。
影展的作者是你我、是所有人——不是要替代谁的视角,而是让每个人的视角都能被更完整地保留。
创意永不枯竭的年轻人, 在故宫怎么玩?
古老的地方和年轻的人们,永远能碰撞出新的火花。
李少白出版过许多故宫题材的摄影集,从不同角度挖掘同一题材的想象力,比如《故宫新影》强调故宫的新旧对比,拍红漆剥落的宫门、锈迹斑斑的锁头,让老旧的故宫与成为新景点的故宫一起,讲述时光的故事;《看不见的故宫》则力求拍出建筑背后的故事,比如野花中包含了还未醒转的宫女之梦,而飞鸟则让他联想到久困于宫中的人的哀怨眼光。
不同的是,当年的专业摄影师需要扛着大画幅、中画幅相机这样的沉重器材,而现在的人们用手机就能完成相似的创作。时空背景和器材变了,但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以贯之。
年轻人逛故宫的方式之丰富,在社交平台展现无遗:有人与景的“美美与共”,也有人直直躺在故宫中心玩抽象;有人带着汉服去延禧宫拍穿越写真,更有人把故宫当成“嬛球影城”复刻《甄嬛传》名场面;有人收集不同季节的宫墙光影和出没的小猫,也有人围着太和殿的藻井发上半小时呆。
左右更多
年轻人不再满足于“到此一游”,而是在这座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中玩出了新花样——把故宫做成手账、画成插画,拍成只属于自己的故事,也可以放开了玩,借着有趣的恶搞,调剂一下故宫的厚重感。
即便是同样的景色、经典的机位,也能有不同的设计。摄影师曹锦瑄将雨花阁、角楼、北海公园北塔同框,并通过剪裁让它们在不同构图中展现新的样貌。
就像王文澜所说:“故宫最打动我的,是那些不经意的瞬间。”他曾经捕捉到一只猫悠闲地走过乾清宫前的广场,与庄严的宫殿形成有趣的对比。现在的年轻人也在寻找这样的瞬间:可能是宫墙上跳跃的光影,可能是琉璃瓦上停留的乌鸦,也可能是太和殿前鸽子飞过的轨迹。
要拍到这些素材,需要更趁手的工具。以前你用手机拍屋檐上的脊兽(或者刚好停留在它们旁边的乌鸦),放大就糊成一片,数不清多少只,更不要说看见它们的造型;如果有非常能打的长焦,连仙人骑鸡的有趣表情都能抓得清楚,像是和古人做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而如果能把握好光影,又有夜景功能强大的设备,甚至能在夜里将故宫的外景拍出别样的味道。或者是黄昏时分,午门和金水河在晚霞之下的壮美;或者是在重要的节假日晚上亮灯的故宫,从景山公园向下望,现代的灯光克制而准确地勾勒出传统建筑结构之美,这样的拍摄体验无与伦比。
拍得自由,才能拍得尽兴
强大,是可以为所欲为的。
这句从体育漫画而来、听着有些中二的台词,用过vivo系列手机的人都懂。当下手机摄影技术发展的核心,就像“更高更快更强”那样,不断追求“更远更清更强”:站在太和殿广场,就能用长焦挨个点名屋檐上十只小脊兽;在红墙前,能留下不过曝、不死黑,颜色准确、焦段合适的人像。
总之,克服传统摄影器材的局限,发挥科技的加持,如臂使指,一键留下故宫的庄严与温柔。
驾驭光线,是摄影的核心问题,无论摄影师还是摄影小白都是如此。梅生在谈到拍摄故宫的难点时说:“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光线条件下,既保留建筑的细节,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。”
为了拍摄雨中的故宫,他曾在梅雨季节连续蹲守,克服复杂而有限的光线条件,凭经验拍到好照片。而现在,普通人即便没有大师的经验和能力,也能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突破光影的限制,拍出属于自己的“故宫人生照片”。
王文澜则提到了角度:“好照片不在于你用了多贵的相机,而在于你是否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角度。”他曾经在故宫闭馆前拍了空无一人的太和殿广场,那种寂寥与庄严并存的氛围,令人震撼。
现在,借助vivo x300 pro手机进一步加强的全焦段拍摄能力,每个人都可以尝试不同的视角:用超广角捕捉建筑的宏伟,用2亿APO超级长焦看见细节的精妙,凭借迅疾的对焦和强悍的长焦,从故宫拍到远处的万春亭,清晰明亮。
李少白也常常在游人散去后在故宫中漫步,寻找那些被遮蔽和忽略的视角。他拍出的静谧、厚重而迷人的故宫风景照,也是许多普通人追求的境界。这种迷人来自于不被打扰的安静,现在我们拍摄照片如果有偶尔闯入的人,可以用ai消除轻轻抹去,留下更干净纯粹、干扰更少的风景。
更直觉、更高更远、更多样化的角度,以拍摄故宫闻名的摄影师们的经验,现在年轻人也可以复制。手机摄影技术的发展,是时代带给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创作红利。
如此合拍而顶级的摄影题材和摄影器材,有什么理由不心动呢——故宫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藏,而按下快门这一刻的感动是属于你的。当能用手机随心所欲地捕捉故宫的每一个细节,从宏大的全景到细微的纹饰,从室内的幽深到室外的开阔,这种自由自在的拍摄体验,这种联通着过去的人们、过去的专业摄影师和现代的感受的创作,才是真正的尽兴。
就像杜比莱说的,“拍摄故宫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,每个摄影师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对话方式。”现在,这场对话的门槛降低了,方式更加多元。
去故宫吧,带上你独特的视角、旺盛的好奇心和vivo X300 Pro,千百年来的最美背景板就在那里,能支持你自由拍摄的器材就在手里,等着你用全新的创意,拍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故宫记忆。无论是像梅生那样执着地等待最佳光线,还是像李少白那样寻找独特的视角,每个人都可以追求杜比莱那样的状态,用创意重新诠释传统,在故宫找到属于自己的对话方式和拍摄乐趣。
左右更多
这同时也是vivo数字国宝计划最打动人的一点,它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这场跨越时空的集体创作,让这些人人皆知,但不是人人都清晰感受过的文化瑰宝,用更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。
对故宫浓烈的憧憬和细致的守护,同样重要。将釉彩大瓶的色彩与木雕观音的静谧拍下、将博物馆内丰富的藏物收纳到镜头里,是对历史的一份重要存档。这种通过技术手段的详尽记录,将过去的史料与当下的摄影融合,为故宫做了一次全面的视觉建档,也是我们在这块“中国最强摄影背景板”上创作的新起点。
上述摄影师的作品,集结在了《摄影世界》2025年增刊“新眸阅百年vivo X300 Pro故宫影像志”中。《摄影世界》社长黄文在卷首语中说,“文化的传承从不是少数人的使命,而是每个人用目光、用镜头、用热爱共同书写的故事。”
在一个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、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,我们不仅在用科技保存文化遗产,同样是在激发自我的创作潜能。当古老故宫遇上现代影像科技、当传统审美遇上年轻人的无限创意,这场持续的跨越时空的对话,正在不断书写新的篇章。
在这里,拍照不再只是“留念”,而是我们与历史、与美、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。而你我,都是这个时代、这片天地最忠实的记录者。
作者:钟凡舒
校对:遇见
排版:汤姆
配图:vivo
发布于:广东省配先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